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 |
①人才培养方案符合OBE理念,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和专业工程认证标准;②培养目标制定合理;③毕业要求设置合理;④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支撑关系、各类课程的学分设置、课程先行后续关系合理。 |
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 |
①定期开展培养目标合理性、毕业要求合理性、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与持续改进;②组织利益相关方、行业企业专家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制定与修订进行评价。 |
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与修订 |
①课程大纲应明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与相关毕业要求观测点的关系;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通过课程目标实现相关毕业要求的达成;③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方式符合课程目标,可有效评价相关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 |
院教授委员会、专业负责人 |
①教学大纲审核需经学科与专业建设领导小组通过,方可执行;②结合学生反馈、任课教师和专家意见,进行教学大纲修订;③修订后的教学大纲须通过学科与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审核。 |
课程教学计划 |
①课程教学计划需要围绕课程目标产出制定;②教学日历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是对教学环节的具体安排,需要包括授课内容进度、习题课与讨论课安排、作业布置和课程考核要求等。 |
教学副院长、督导组 |
①督导组定期检查教学计划的编制和执行情况;②学生信息员针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反馈。 |
教材选定 |
①优先选用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精品教材及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②教师选用教材应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相统一,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政治性、先进性、适用性和启发性。 |
授课教师、专业负责人 |
①教材对课程目标支撑情况。②教材是否适合本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③教材涵盖课程的基本理论与知识,能反应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
备课环节 |
①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表,确定教学内容、进度,合理分配教学时数;②教师备课时要掌握授课的内容和特点,精心构思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和重点内容的展开和深入,注意教学设计的逻辑性。 |
授课教师、专业负责人 |
①开学初,教研室对所有教师的备课情况进行检查;②落实基层教学组织职责,集中备课与研讨。 |
课堂教学 |
①课前准备:提前准备教案、PPT、教学日志、所需教学资料及教具;②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条理性强,能反映专业领域新知识,能融入新成果;③教学方法:能够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讲课娴熟生动,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④教学态度:承担教学任务及教学工作量、服从教学工作安排,教学纪律良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
教学副院长校、校院两级督导组、专业负责人、学生 |
①学校和学院分别组建督导组,不定期进行听课、反馈和跟踪考评;②学院领导、专业同行教师随堂听课和反馈;③定期开展学生网络评教;④结课后开展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评价;⑤定期开展教学信息员反馈调查情况。 |
课程作业 |
①作业需要有效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②着重课程相关毕业要求观测点规定的能力培养;③内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要求作业批改认真、规范。 |
授课教师、学生 |
对作业批改环节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和教师沟通,督促改进。 |
辅导与答疑 |
①教师要正确对待辅导与答疑,态度要端正;②认真做好辅导与答疑前的准备工作,确定辅导与答疑对象和重点内容;③辅导与答疑要因材施教,形式多样,要安排具体的时间、地点。 |
授课教师、学生、系主任 |
对辅导与答疑环节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和教师沟通,督促改进。 |
实验教学 |
①实验准备:实验教学大纲应符合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有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仪器设备使用或操作规程齐备;②实验过程:限定每组实验人数,实验过程组织规范,教师应加强现场巡视和指导,规范实验操作,保障实验安全③实验效果:有明确规范的评分依据,采用日常考核、操作技能考核、理论考核和提交实验结果等多种方式,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④实验课后:课后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及时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
实验指导教师、实验中心主任、课程负责人、教学副院长、院督导组 |
①学科与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对教学大纲进行审核,定期检查和抽查实验讲义和实验报告;②关注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培养情况,不断总结实验教学方法。 |
考试与考查 |
①教师要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进行命题,课程考核围绕课程目标开展,题目难度和深度有一定的区分度,可提供课程目标达成分析的相关基础数据,既要考核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又要考核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②教师不得划范围、圈重点,或对考试内容作任何暗示。教师要严格按评分标准进行阅卷,考试成绩的评定要公正、客观、正确,符合实际;③采用平时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全过程的考核;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命题能兼顾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
授课教师、教学副院长、院督导组 |
①检查课程过程考核是否满足课程大纲规定要求,是否支撑课程目标;②期终考试试卷需先通过专业负责人和教学副院长审核,确认命题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命题内容和难易程度合理并面向产出;③将课程平时考核成绩、期终考试试卷、评分标准等进行整理分析,开展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不断改进完善;④试卷批改完成后,督导组检查试卷批改规范性、考核材料的完备性。 |
实习教学 |
①教学设计:制定实习大纲,有实习教学执行计划;有实习单位,落实实习指导和带队教师;有实习前动员,做好安全教育等;②实习准备:实习条件准备完善,与实习企业联系通畅,按大纲要求落实实习计划;③实习过程:有实习日记,指导教师应做到实习全过程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学生均需要提交实习报告;④实习效果:有明确规范的评分依据,依据实习期间的表现、实习报告的质量,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并做好总结;④持续改进:依据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结果,对课程目标、实习单位(基地)、实习科目内容予以更新和调整等。 |
实习指导教师、教学副院长、督导组 |
①结合生产实习大纲,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认真落实学生实习安排,评估和检查实习日志及学生实习报告,根据实习相关的教学反馈及时改进;②督导组现场与指导教师沟通,并给予意见,督导组听取学生实习情况总结汇报,提出意见建议,教师根据督导组专家意见予以改进。 |
课程设计 |
①教学设计:制定课程设计大纲;有课程设计教学执行计划,选题达到教学要求,确保课程教学面向产出;选择设计题目,课程设计选题应满足教学大纲要求,课题难度应适当;②过程质量:课程设计前学生需先阅读指导书,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设计方案、查阅手册和资料、计算绘图和设计说明的撰写工作,在课程设计中达成能力和知识方面的提升;教师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有课程设计过程记录;③成果水平:有明确规范的评分依据;训练能力包括调查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使用设计手册、技术规范的能力;查阅中外文献的能力;制定设计方案的能力;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设计计算和绘图的能力;技术经济指标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④持续改进:教师能针对课程设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分析,帮助学生及时纠正。 |
课程指导教师、课程负责人、教学副院长、院督导组 |
①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反馈及时对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不断完善;②课程设计题目的选题和难易程度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反馈作适当调整和改进;③定期检查课程设计的相关设计编图、作业质量和图文报告等,并向教师及时反馈;④督导组现场与指导教师沟通,并给予意见,教师根据督导组专家意见予以改进。 |
毕业论文(设计) |
①选题质量: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选题的内容和范围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性,全面反映毕业设计(论文)课程目标;增加联系社会生产实践的设计课题,论文型研究课题比例约占10%;原则上一人一题,3年内选题不雷同,题目大小适中、任务量适中等;②过程质量: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组织开题并完成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进行指导,指导时间每人每周至少1次等;③成果水平:符合“安徽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成果撰写规范”,备案材料完整,有明确规范的评分依据,填写指导教师评语和评阅教师评语,答辩秘书填写“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表”,依据答辩评审评分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等,还包括持续改进等标准。 |
指导教师、答辩委员会、教学副院长、院督导组 |
①教师按照学校要求按时下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②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教师对学生进行定期指导和现场实验指导;③辅导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和英文翻译;④做好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认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填写答辩记录和成绩单,做好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课程目标达成。⑤对中期检查和答辩考核排名靠后的学生组织安排二次中检和集中答辩;⑥对毕业设计(论文)不符合要求的学生、指导教师等予以通报批评,并要求予以整改。 |